东南网11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袁野 邱春静)11日,吨粮田浦城县石陂镇案山下村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千亩示范片,梦想种粮大户陈兆武忙着调配农机,照进抢收最后一批再生稻。希望
国庆前,吨粮田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领衔的梦想挂钩掉了怎么办呢专家组,在这里实地测产。照进结果显示,希望再生季平均亩产616.2公斤,吨粮田加上此前头季平均亩产801.4公斤,梦想两季亩产达1417.6公斤,照进再度刷新高产纪录。希望2021年以来,吨粮田该示范片连年亩产超“吨粮”。梦想
“党的照进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陈兆武把全会涉农内容一一摘抄在小本子上。他说,在浦城,“吨粮田”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正不断探寻粮食增产新解法,展现端牢饭碗的福建担当。
“一分田”上的粮食增产新解法
从卖米转到种稻,陈兆武已走过10个年头。2015年,长期从事浦城大米加工销售的个人社保怎么办理他,发起成立陈氏泰优水稻专业合作社,开始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水稻。当时,原省农业厅正在浦城开展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试验示范。陈兆武这才知道,原来水稻还可以“一种两收”。
再生稻,顾名思义,是在头季稻收获后,采取特定的栽培措施,使休眠芽再次分蘖成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的种植模式。比起单季稻,多了一季产量;和双季稻比,省种、省工、省肥、省药,节本增效效应显著。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省种植业推广总站副站长傅志伟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福建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因此,粮食增产关键在于如何大面积提升单产水平,小米手机充电慢怎么办再生稻就是重要抓手之一。
其实,再生稻源自老祖宗的智慧。在农耕时代,由于再生季产量较低,农民仅仅将其作为灾后补歉的一种措施,有就收、无就丢。20世纪80年代,随着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的问世,加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完善,全国再生稻迎来了大发展。这期间,福建再生稻产业具有极高的显示度。作为当时的代表产区,尤溪县曾在1991年至2010年间,7次创造再生季产量世界纪录。
步入农业机械化时代,再生稻发展却出现了“滑铁卢”。
“过去,再生稻栽培特别是头季稻收割高度依赖人工。”浦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郑莉说,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高企,传统生产模式已不合时宜。不过,再生稻机械化收割的难度远高于普通水稻,因为收割机作业转弯时,容易反复碾压稻桩,损伤腋芽,导致再生季产量不高。10多年前,浦城刚刚试水再生稻头季机械化收割时,再生季产量相比人工收割减少了30%~40%,亩产不到250公斤。
人工收割产量高,但费工费力,增产不增收;机械收割效率高,但以牺牲再生季的产量为代价。面对两难局面,福建决定从降低机收碾压损失率为突破口,寻求再生稻产业的“再生”之道。
“四良”融合促大面积单产提升
农忙间隙,陈兆武带着记者进入他运营的石陂镇农事综合服务中心。
“与普通收割机不同,这些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内有乾坤,有的利用差速转向原理,减少转弯半径,有的在缩小履带宽度的同时,扩大收割幅度。”陈兆武说,它们指向共同的目标:在收割时尽可能减少对稻桩的碾压。(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这正是福建再生稻产业“再生”的法宝之一。
筛选出一批低位芽再生力强、耐碾压、适合机械化收割的专用品种;针对再生稻腋芽萌发特性,应用多款能够显著减少碾压损失的水稻收割机;头季稻收割前烤田,保持土壤软硬适中,农机作业时不下陷;收割机严格按照“回”字形路线行进,减少不必要的转弯和掉头……为破解再生稻头季机收难题,原省农业厅2010年便开始在浦城开展再生稻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逐渐摸索出一套“组合拳”。
得益于此,再生稻头季机收碾压损失率逐步降低,再生季产量逐步接近手工收获时代。农民因此信心倍增,推动全省种植面积稳步提升。2021年,陈兆武开始将重心转向再生稻,在石陂镇成片流转耕地,种植了1600亩,今年规模已扩大至3000多亩。作为全省再生稻最大的产区,浦城全县种植面积达10万亩。
“吨粮田”的梦想重新照进了现实,福建正朝着超“吨粮”甚至“吨半粮”的更远大梦想进发。
陈兆武现场演示了一套最新的水稻精准条播流水线。与撒播不同,这套设备通过分条播种水稻种子,实现精准对位、精确控量,可节省用种量10%~30%。更重要的是,每一粒种子都拥有充足的生长空间,个个身强体壮,为后续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育壮秧,仅仅是再生稻创高产的其中一个环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林武说,福建正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为抓手,全环节全流程推进再生稻大面积单产提升。
在良田建设上,重点将再生稻生产农田改造为集中连片、适宜机收的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政投入由1600元提高到3000元;在良种选育上,先后筛选培育出“甬优1540”“明1优臻占”“浦乡优一号”等20多个高产优质、适宜头季机收的品种;在良机应用上,机收碾压损失率已降低至15%以下;在良法推广上,以壮秧增密夯基础,促根促芽护全程,增穗大穗提单产。
全链条探寻创新“稻”路
从“附属品”到“吨粮田”,从头季稻机收破题到全程机械化栽培……全链协同,系统作战,从历史走来的福建再生稻产业不断迎来新的高光时刻,为全国粮食增产提供了思路与方案。
10月25日,来自全国10个省份的农业工作者齐聚“福建粮仓”浦城,召开全国再生稻生产现场会,共同探讨如何让“吨粮田”的梦想照进希望的田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姜照伟说,福建凭借独特生态条件与持续科技攻关,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再生稻研究与示范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目前,福建再生稻产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相关技术成果在我国南方多个省份推广应用,带动全国再生稻产业持续发展。
这几天,陈兆武一边忙着抢收再生稻,一边忙着油菜播种育秧。这正是福建最新探索的“稻—再—油”周年高产高效模式。
“我们坚持稳粮、扩油两手抓,在再生稻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林武说,该模式的难点在于两种作物茬口搭配难度大,油菜从播种到收获至少需要6个月,与水稻生育期有所重合。为此,福建筛选短生育期油菜品种,以育苗移栽替代传统直播模式,大幅缩短油菜在田时间;在水稻种植环节,利用水稻工厂化育秧点,培育壮秧,适当延迟水稻插秧时间,以此实现四季无闲田,粮油茬口无缝衔接。
作为最早一批“吃螃蟹者”,陈兆武算了一笔账:发展“稻—再—油”模式,在再生稻亩产超“吨粮”的同时,油菜亩产也能达到100公斤,较单季稻种植每亩增收900元以上。
面向未来,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全要素全链条创新。全国再生稻生产现场会指出,要优选品种,加强耐高温、品质优、再生力强的品种筛选推广;配套农机,加强专用机具研发推广;集成技术,加强头季稻高产栽培、科学施用促芽肥、合理留茬机收等关键措施落实落地,推动再生稻生产稳定发展。
学习手记
端牢中国饭碗的福建担当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其中的“压舱石”。
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站上1.4万亿斤新台阶,福建则交出了粮食面积增加、总产“五连增”、单产“九连增”的优异成绩。但粮食安全这根弦,绝不能因为粮食连年丰收而有所松懈。 从供给端来看,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从需求端来看,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必将带来粮食需求持续刚性上涨。因此,端牢端稳饭碗,仍然要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上下功夫。
解决吃饭问题,无论主产区还是主销区,必须责任一起扛、饭碗一起端。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面对这样的省情农情,福建一直探索如何突破资源条件的制约,不断突破粮食亩产“天花板”。
政策护航托举信心,科技创新激发潜力,多元参与汇聚合力……经过多年发展,福建再生稻产业已成为全省农业的一张名片,不仅让“吨粮田”的梦想照进现实,也为全国粮食安全输出了特色解决方案。近年来,我省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通过一系列创新“组合拳”,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持续刷新粮食产量纪录,印证粮食小省也可以有大作为,展现端牢中国饭碗的福建担当。
(责任编辑:时尚)
海峡网备案登记证(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080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20070802号
...[详细]
快科技11月7日消息,荣耀工程师冯同学透露,荣耀500全系搭载高通骁龙8系芯片,不仅有长续航,还在游戏场景下带来了幻影引擎3.0,性能全开。据爆料,荣耀500标准版搭载高通骁龙8s Gen4芯片,荣耀
...[详细]
近日,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11月12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意见相关情况。新政策有哪些亮点?孩子的学习方式会有何不同?一起来了解一下。意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着力构建
...[详细]
新华社贝鲁特11月15日电记者申峰 曹昌浩)黎巴嫩总统约瑟夫·奥恩15日要求,就以色列沿黎南部边境修建的混凝土墙越过黎以临时边界“蓝线”,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紧急申诉。根据黎巴嫩总统府发布的声明,奥恩指
...[详细]青春对决,筑梦赛场!福州市第62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三大球联赛正式开赛
10月18日,福州市第62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三大球联赛正式开赛,篮球与足球两大比赛率先在全市多个赛场拉开序幕。本届赛事共有来自全市中小学约75支篮球队伍与96支足球队伍踊跃参与,展现了福州市青少年体育的
...[详细]
■ 本报记者 李子晨“现在的‘双11’更像个老朋友,是一种习惯,每到这时都还是会想要买买买”“这么多年,各平台都还在冲冲冲,也要凑个热闹”“错过总感觉缺点儿什么,有价保,反正不会亏”……无论你在这个“
...[详细]
近期,有网络账号利用AI技术仿冒公众人物形象,在直播、短视频等环节发布营销信息,误导网民,涉嫌虚假宣传和网络侵权,严重破坏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网信部门严厉处置“百货超市小店&rdquo
...[详细]
今明天11月16日至17日),今年下半年首场寒潮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局地降温可超14℃,不少地方气温将创今年下半年来新低,较前期冷暖反差明显,公众请注意适时添衣,谨防感冒。降水方面,西南地区降雨将有所
...[详细]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获悉,该研究院与国内合作单位近日在空天院丽江站组织开展了星地微波高码率通信实验,重点对高阶调制解调技术进行验证。此次实验成功将X频段星地数据传输速率提升至6.
...[详细]
时近岁末,全国会展业迎来年度收官高潮。11月,各类大型展会将在多地密集登场,紧扣产业升级与国际合作,彰显经济澎湃活力。下周全国将举办哪些重要展会?中国经济网带你“展”望!一周展会速览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
...[详细]